文|謙語談書風
編輯|謙語談書風
1988年3月,隨著嬰兒的第一聲啼哭,中國首例試管嬰兒誕生於世。
這個孩子的出生震驚了全國人民,也引起了各大媒體的廣泛關注。
然而,有專家卻斷言道:“這個孩子,肯定活不過40歲!”
關於試管嬰兒的爭議聲,智力缺陷、殘疾、命短等各種說法,至今都不絕於耳。
那麼,36年過去了,中國首例試管嬰兒怎麼樣了呢?
是否又真的如專家所說的那樣,活不長久呢?
本文內信源來自官方媒體【新華社】,2019年4月16日釋出,但為提升文章可讀性,細節可能存在潤色,請理智閱讀,僅供參考!
一顆當母親的心
20世紀80年代,在甘肅的一個小村莊裡,鄭桂珍與丈夫兩人感情和睦,日子雖然窮苦了些,但還能過得下去。
然而,有一個問題一直困惑著二人,他們結婚許多年卻沒個孩子。
起初,大家只覺得生孩子需要時間,慢慢來不著急。
可轉眼間,周圍同齡的媳婦都生了孩子,唯獨鄭桂珍的肚子沒動靜。
因此,婆婆對鄭桂珍的態度大變,時不時地拿生不出孩子的話來責罵她。
在那個年代,生不出兒子遭人議論,生不出孩子更是要被村裡人嘲諷。
所以,鄭桂珍成了人們口中“不會下蛋的母雞”,成了人們飯後消遣的談資。
可是,對於這一切,鄭桂珍也很無奈,她又何嘗不想有個自己的孩子呢?
又一晃幾年過去了,周圍人家生了一個又一個,孩子們滿地亂跑。
吵鬧聲、歡笑聲,充斥整個屋子,好不熱鬧!
然而,再看鄭桂珍一家,則冷冷清清的,就連門口的狗也安靜地趴著。
婆婆再也無法忍受了,她對鄭桂珍下了最後的通牒,說道:
“若你再生不出孩子,你就從這個家出去!”
鄭桂珍心灰意冷,在無數個夜晚以淚洗面,但好在,丈夫是站在她這一邊的。
丈夫提議帶妻子去醫院看看,總要知道問題所在吧。
其實這些年,鄭桂珍也不是沒想過去醫院,可她擔心花錢,就是不肯去。
但為了生孩子,她也嘗試了不少稀奇古怪的藥方,奈何都沒有用。
在丈夫的勸說下,鄭桂珍來到了醫院進行檢查,結果卻令二人大失所望。
原來,鄭桂珍的雙側輸卵管堵塞,根本沒有辦法懷孕。
這也就是為什麼這些年,無論他們做出怎樣的努力,始終沒個孩子。
帶著這樣的結果,兩人回到了家,不出所料,迎來的是婆婆劈頭蓋臉的責罵。
鄭桂珍一邊哭,一邊收拾行李,而丈夫將她攔了下來,對他說道:
“沒有孩子,咱們倆生活得不也挺好嗎?我媽的話,你別放在心上。”
此後,他們安安穩穩過日子,但沒有孩子,始終是一個遺憾。
有一天,鄭桂珍在收音機裡聽聞了這樣一則訊息:
“北京有家醫院正在研究試管嬰兒技術,招募志願者。”
試管嬰兒?這個概念是鄭桂珍第一次聽說的,她接著往下聽,竟是越聽越興奮。
當即,她將這個訊息告訴丈夫,說什麼也要去北京試一試。
可是,丈夫確實隱隱擔心,畢竟沒有先例,或許風險很大呢?
但看著妻子激動的樣子,他也不忍心掃興,總之去碰碰運氣吧。
就這樣,兩人坐上了去往北京的火車,來到了北京大學第三醫院。
第一個試管嬰兒
鄭桂珍夫婦經過多方打聽,最終找到了張麗珠教授,她是試管嬰兒這項技術的主要研究人員。
她早年獲得醫學博士的學位,之後又赴美英兩國深造,最後回到祖國。
為了圓更多家庭生孩子的夢,她毅然決然投身於試管嬰兒技術的研究。
在國內,張麗珠組建了一個小型的實驗室,立志要利用這項技術造福人們。
雖然面臨著裝置短缺,環境簡陋等各種各樣的問題,可她不曾放棄過。
要知道,在那個時候,即便是國外先進的條件,也沒有幾例成功案例。
因此,將試管嬰兒帶到國內的路,漫長而艱難。
從取卵到授精,每一步都有一大把需要攻克的難題。
但在眾人不懈地努力之下,終於在動物身上成功獲得了這項技術的突破。
經過反覆地測試,這項技術趨於成熟,隨即,她開始招募志願者。
但是,前前後後12例患者都沒能成功,鄭桂珍則是她的第13位患者。
經過長時間的交談,鄭桂珍夫妻倆決定放手一試。
1987年6月24日,鄭桂珍被推入手術室,她的心情既忐忑又興奮。
張麗珠剖開她的腹部,用取卵針小心翼翼地拿出發育好的卵子。
隨後,將卵子與精子相結合,完成授精之後成為胚胎,再移植回鄭桂珍的子宮。
這個過程聽起來容易,可做起來每一步都異常困難。
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大機率會前功盡棄。
只是,鄭桂珍不害怕,她太渴望擁有一個孩子,為了孩子她願意承擔風險。
張麗珠也不畏懼,她一直秉承著這樣一個信念:
只要成功,我們國家的試管嬰兒技術就有了希望!
6月26日,這一天是見證結果的時刻,所有人都無比期待。
張麗珠為鄭桂珍進行檢查,一旁的醫生也屏息凝視。
只聽張麗珠說道:“太好了!受孕成功了!”
周圍人全都歡呼起來,鄭桂珍與丈夫的臉上也洋溢著笑容。
這個孩子來之不易,並且具有重要的意義,整個醫療團隊都為她保駕護航。
終於,1988年3月10日,鄭桂珍經歷了近10月懷胎,成功誕下一個女孩。
中國首例試管嬰兒出生了!引起了全國人民的緊切關注。
鄭桂珍看著懷裡的孩子,眼淚緩緩流下來,那是喜悅的淚水,是感激的淚水。
她給女兒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鄭萌珠,以此來表達對張麗珠醫生的感謝。
在質疑中長大
鄭萌珠的出生,給鄭桂珍一家帶來了歡樂,同時也給國家的試管嬰兒技術帶來希望的曙光。
由於是我國第一例成功案例,因此,鄭萌珠的成長過程備受關注。
不僅醫療團隊要對她的成長軌跡做存檔,普通老百姓也“注視”這個孩子。
事實上,鄭萌珠的確給人們帶來了不少驚喜。
她在8個月大的時候就能夠叫“爸爸媽媽”,1歲多也可以在院子裡蹣跚學步。
除此之外,她也就像其他孩子一樣,沒有什麼區別。
不少人覺得,這個孩子簡直是個神童,當然,自然也有人持有反對的意見。
就像是當初鄭萌珠剛生下的時候,有不少專家直言道:
“她活不過40歲,將來病變的可能性很大。”
對於這樣的說法,張麗珠也多次向媒體表明:孩子是健康的,不必過多擔心。
只是,試管嬰兒對於他們而言,確實太過新穎,難以接受也是正常的。
但惡意的中傷,還是使得鄭萌珠受到了許多困擾。
就比如說,有些人將她視為異類,刻意疏遠她,又或者是在背後議論她的身世。
不過,好在家庭給予鄭萌珠足夠的愛,讓她有力量面對流言蜚語。
就這樣,鄭萌珠一天天地長大,2009年,她也順利考上了大學。
要說這個社會,還是充滿善意的,大部分人都真誠地對待鄭萌珠。
在大學裡,她收穫了友誼和尊重,也越來越融入人群當中。
隨後,一晃的工夫,她也如同眾多大學生一樣走向了找工作的道路。
鄭萌珠來到了北京,兜兜轉轉,像是無根的浮萍。
她最終來到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獲得了一份生殖中心檔案室的工作。
或許是冥冥之中的指引,這裡是給予她生命的地方,如今,她又將自己貢獻於此。
後來,鄭萌珠遇見了屬於自己的愛情,兩人經過愛情的磨合,最終步入婚姻。
2019年,她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生下了一個男嬰。
回想30多年以前,母親備受壓力,在這裡用試管技術生下了她。
而現在,她將生命在同樣的地方延續下去,這是件多麼美好的事情。
這一切,都不能忘記張麗珠教授,她是幸福的源頭。
只可惜張麗珠未能看到鄭萌珠的孩子,2016年,張麗珠因病去世了,享年95歲。
許多人緬懷她,寄掛她,“神州試管嬰兒之母”是對她最好的讚許。
在她的葬禮上,鄭萌珠難掩悲傷的神情,因為在她心裡,她有兩個母親。
一個是生她養她的鄭桂珍,另一個便是給予她生命的張麗珠。
結語
如今,鄭萌珠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生殖中心工作,用自己的經歷科普試管嬰兒。
並且,她也證明了,當初所說的“活不過40歲”,是虛妄的話。
人們都說,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民族的未來。
如果試管嬰兒可以幫助更多的人,那麼希望他們都能夠收穫幸福。
【免責宣告】
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於網路,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絡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絡後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