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開始,網路上以及身邊一些想要升級電腦硬體的使用者就已經變多,包括桌上型電腦使用者和膝上型電腦使用者,其中臺式機使用者中很多都是七八代intel酷睿使用者,搭載的顯示卡則是以GTX1050或1060系列為主,部分還搭載的是GTX9XX系列顯示卡。
這些使用者升級的原因是效能不能滿足自己遊戲或是辦公的需求,這些想要升級的使用者對CPU效能和顯示卡效能有一定的要求但預算並不高,其中對顯示卡需求就是在1080P下暢玩一些大型遊戲就可以,預算基本都是在1500以內,其中一些人在新版RTX3050顯示卡和英特爾銳炫Arc A580 Index 8G(以下簡稱intel Arc A580)之間陷入了糾結。
這類人群糾結的原因是兩類顯示卡的價格相近,NVidia系列的新版RTX 3050顯示卡支援DLSS,支援光追,使用者基數大、驅動優化出色,但視訊記憶體縮水到了6GB GDDR6,而intel Arc A580支援XeSS 超級取樣、支援AV1硬體加速而且視訊記憶體是8GB GDDR6,但驅動最佳化一般,擔心軟硬體方面的相容性問題。
這些聽起來也挺合理,但我想說的是,一是intel Arc A580也支援光追,擁有16個Xe核心(2048個流處理器核心)、16個光追核心;二是雖然兩款顯示卡都是定位1080P遊戲的入門級顯示卡,但intel Arc A580效能高於RTX3050;三是硬體配置是基礎,並不能跟軟體一樣支援後期升級修改,只要驅動不影響顯示卡效能,那就沒什麼問題,而且驅動也是在不斷最佳化升級的,所以我會建議你直接選擇intel Arc A580而不是新版RTX 3050顯示卡。
下面我先來對intel Arc A580做個簡單的開箱。
intel Arc A580包裝是以藍黑為主色調,藍色自然就是對應的intel銳炫官方主題配色,但為什麼包裝上會有GUNNIR字樣?這個GUNNIR對應的就是藍戟,它是英特爾顯示卡在中國大陸的首家核心合作伙伴,獲得了lntel在眾多方面的戰略合作,主要業務之一就是專注於研發及生產Intel Arc顯示卡。售後方面,intel Arc A580跟主流品牌的N卡和A卡一樣提供了3年質保服務,而且在符合三包的情況下支援個人送保。
intel Arc A580採用了矩形設計,造型看起來比較端正,體積為253*115*42毫米(不含擋板)。導風罩採用了三面全包設計,與背板相連線。正面採用了類似編織工藝設計,這是有別於自己使用過顯示卡的地方,此種設計讓顯示卡看起來比較特別,也提升了顯示卡的辨識度。intel Arc A580採用了11片扇葉、直徑90毫米的雙旋帆翼風扇設計,支援智慧啟停技術,風扇中央位置的GUNNIR區域看起來是有背景燈設計的,但實際並沒有。雙旋帆翼風扇比較特別的地方是扇葉的設計,它採用是直葉設計形態,可以實現葉尖到葉中、葉根均勻送風來提升風扇的整體效能。
背板同樣採用的是全尺寸金屬強化背板,起到輔助散熱效果的同時,也進一步增強了PCB板強度,我感覺可以在背板加入部分格柵設計來進一步提升內部的導熱效能。背板表面採用了磨砂工藝處理,同時加入了黑白方塊圖案點綴,以及型號INDEX和“Future Oriented”字樣。
intel Arc A580在設計上最讓我感到意外的是供電介面,因為它採用了8+8PIN供電介面設計,要知道很多RTX3070顯示卡都只是採用的8PIN供電介面,至於搭配使用的電源,官方推薦的是搭配550W及以上電源使用。
intel Arc A580左下角印有白藍配色的intel Arc字樣,而右下角的INDEX標誌則是蝕刻出來,給人的感覺是採用了隱藏式了設計,有些遺憾的是,INDEX標誌也沒有加入燈光設計。
intel Arc A580提供了3個DP2.0介面和1個HDMI2.0介面,這四個介面採用了一字型排列,側面則是大面積開孔來提升輔助散熱效能。這裡面DP介面規格比較高,這點有些出乎我的意料,如果能把HDMI介面也提升到HDMI2.1會更好,因為我的4K高刷顯示器就自帶HDMI2.1介面。
另一側的擋板也在上方位置採用了開孔設計,開孔面積不算大,但擋板內壁與內側PCB版的熱管距離比較遠,也會利於提升散熱效能。
intel A580 Index所採用的這套散熱稱之為icicle 多維散熱系統,內建三根熱管,透過一體式散熱設計透過將散熱片與GPU核心、視訊記憶體、供電MOS管直接接觸,核心區域的導熱矽脂是信越7921,實現了內部核心熱量的快速匯出,直觸設計可以有效降低工作溫度,避免MOS管過熱引發的滿載降頻等問題,從而提高顯示卡在長期使用時的穩定性和壽命。
從拆解來看,PCB板上的各元件佈局比較規整乾淨,距離拉得比較開。供電設計採用6相+4相供電設計。中央位置塗抹有矽脂的藍色核心區域就是ACM-G10,左右兩側和下方共計8顆單顆容量為1GB的三星GDDR6視訊記憶體,型號為K4Z80325BC-HC16。
為了能更詳細、更深入展現intel Arc A580的實際效能,我這裡搭配了intel酷睿i7-13700K以及七彩虹iGame Z790D5 Flow主機板進行測試,後面我會附上詳細的硬體配置資訊。
開始前需要強調幾件事兒,一是建議使用intel 600系及以上規格的主機板,二是開啟主機板的Resizable Bar和Above 4GB Decoding選項,三是軟體系統最好在WIN11 X64 21H2及以上的版本。
四就是英特爾官網下載英特爾驅動程式,可以直接下載英特爾驅動程式和支援助理進行安裝,同時確保系統內無NVIDIA和AMD的顯示卡驅動來避免可能出現問題的情況,此驅動在安裝過程中會對顯示卡韌體進行升級。
下圖是英特爾銳炫控制面板的功能介面,介面設計簡潔明顯,也容易操作就功能而言比較全面,涵蓋了顯示卡效能調整、驅動程式更新管理、直播遊戲、建立虛擬背景和自動生成高光時刻等功能,對遊戲玩家而言會更為實用。
從GPU-Z中我們可以看到,intel Arc A580採用了ACM-G10圖形晶片,視訊記憶體為8GB GDDR6,視訊記憶體位寬為256bit,這個視訊記憶體位寬在同價格的顯示卡中很有誠意,比RTX3050那96bit、128bit的視訊記憶體位寬強很多。
下面我在預設模式下搭配幾款軟體進行一些基準測試。
intel Arc A580在AIDA64 GPUPU Benchmark下的測試結果如下,Memory Read對應的資料為19116MB/s,Memory Write對應的資料為20331MB/s,Memory Copy對應的資料為361.17GB/s。
前面我們提到intel Arc A580支援光追,它在3DMark DirectX Raytracing下的平均幀率為23.32fps。
intel Arc A580在Port Royal下的得分為5215。
intel Arc A580在XeSS 效能模式下的測試結果如下,2K解析度下XeSS Off對應22.03fps,1080P解析度下XeSS Off對應38.85fps,2K解析度下XeSS On對應58.42fps,1080P解析度下XeSS On對應83.75fps。
intel Arc A580在1080P解析度不同模式下的測試結果如下,平衡模式、效能模式、超級質量模式下XeSS Off對應的測試結果分別為38.83 fps、38.85fps和38.84fps,資料上並沒有什麼差異;而XeSS On對應的測試結果分別為73.73fps、84.72fps和55.12fps,資料差異明顯。
intel Arc A580在Time Spy下的得分為11053,其中顯示卡得分為10321;在Time Spy Extreme下的得分為5354,其中顯示卡得分為4951。
intel Arc A580在Fire Strike下的分數為25156,顯示卡得分為26484;在Fire Strike Extreme下的分數為11884,顯示卡得分為12095;在Fire Strike Ultra下的分數為5858,顯示卡得分為5516。
Geekbench 6提供了GPU相關的基準測試,包括了OpenCL和Vulkan,用來分別對平行計算通用計算任務以及對遊戲、3D渲染等圖形密集型任務進行基準測試。intel Arc A580在OpenCL下的測試結果為86278,在Vulkan下的測試結果為78122。
PCMARK10的部分我只跑了一個時間最長、測試也最全面的PCAMARK10 Extended,給想要拿來作為生產力工具的朋友一些參考,生產力得分為8995,數字內容創作得分為17522,遊戲效能得分為21010,其中顯示卡得分為26584。
接下來聊聊壓力測試的部分,我這裡搭配的AIDA64和Furmark對intel Arc A580進行雙烤,看看滿負載情況下的散熱效能表現。此過程中,intel Arc A580功率在134瓦執行,GPU Clock沒有什麼波動,溫度達到了68度(室溫26度有暖氣),比預想的70度低了一些。不過GPU-Z和Furmark 2.1在GPU Clock上的資料有些差異,Furmark顯示的GPU Clock是2300MHz,而GPU-Z顯示的是2200MHz,資料相差了100MHz,作為使用者我自然更傾向於Furmark資料是準確的。
不過當我把功耗限制提升到160瓦後進行雙烤測試,GPU-Z和Furmark 2.1的GPU Clock數值變得一致,均為2400MHz,對應的溫度也有所提升,來到了71攝氏度。
我這裡簡單在默頻下搭配Furmark(GL)下跑了個基準測試供各位參考,intel Arc A580在1440P解析度下的得分為4596(76fps),在1080P解析度下的得分為7311(121fps)。
遊戲方面,我這裡選擇了內建Benchmark的幾款遊戲分別在1080P和1440P下進行測試。
我們先來看看intel Arc A580在《刺客信條:英靈殿》(Assassins Creed Valhalla)預設高畫質下的測試結果,intel Arc A580在1080P下的平均幀率為72fps,在1440P下的平均幀率為56fps。
intel Arc A580在《地平線:零之曙光》(Horizon Zero Dawn)預設最高品質下的測試結果如下,1080P下的平均幀率為80fps,在1440P下的平均幀率為64fps。
intel Arc A580在《戰爭機器5》(Gears 5)預設品質高下的測試結果如下,在1440P的平均幀率為69.8fps,在1080P下的平均幀率為89.8fps。
intel Arc A580在《古墓麗影:暗影》預設引數最高下的測試結果如下,在1080P解析度下的平均幀率為100fps,在1440P解析度下的平均幀率為68fps。
intel Arc A580在《F1 22》預設高畫質的測試結果如下,在1080P解析度下的平均幀率為182 fps,在1440P解析度下的平均幀率為127fps,這款遊戲可以將預設畫質設定更高。
intel Arc A580在《Far Cry 6》預設引數高下的測試結果如下,在1080P解析度下的平均幀率為76fps,在1440P解析度下的平均幀率為62fps。
intel Arc A580在《荒野大鏢客:救贖2》(Red Dead Redemption 2) 質量預設等級(注重質量)下的測試結果如下,在1080P解析度下的平均幀率為63.2fps,在1440P解析度下的平均幀率為49.6fps。
在《地鐵離去》遊戲中,我在RTX選項的基礎上,手動將Quality選擇了Ultra,intel Arc A580在RTX/1080P下的平均幀率為55.22fps,在1440P下的平均幀率為40.84fps。
在《極限競速:地平線5》(Forza Horizon 5)測試中,我這裡進行了一些引數,在預設XSS為平衡模式+當前預設設定極端下,intel Arc A580在1440P解析度下的平均幀率為59fps,而在1080P解析度下的平均幀率為73fps。
而當我把預設英特爾XSS為超高質量後,intel Arc A580在當前預設設定極端+1080P解析度下的平均幀率為70fps,幀率沒有明顯下降,但是間斷次數有所增加。
最後再來看看《賽博朋克 2077》(Cyberpunk 2077),這款遊戲支援同時支援intel Xe超級取樣和intel XeSS,其中intel Xe超級取樣預設有自動、超級質量、質量、平衡、效能、超級效能幾個選項。
我們先來看看1440P解析度下的測試結果,intel Arc A580在預設方案中+intel Xe超級取樣 自動模式+開啟光線追蹤下,平均幀率為41.3fps,而關閉光追後的平均幀率為80.2fps。
當解析度調整到1080P後,那你就有必要開啟光追了,因為開啟前後的平均幀率無太大差異,均可以達到98fps。
從實際的遊戲體驗來看,部分不支援XeSS和光線追蹤的遊戲,intel Arc A580可以在1440P解析度下高畫質下流暢遊戲,比如《地平線:零之曙光》、《戰爭機器5》、《古墓麗影:暗影》等等,但如果是支援XeSS和光線追蹤的遊戲,想要更好的體驗光線追蹤,那麼就需要對應的調整XeSS選項以及預設引數。
最後聊聊生產力相關的部分,intel Arc A580的一個核心賣點就是影片轉碼,支援主要的編碼解碼器有H.264/AVC、H.265/HEVC、VP9、AV1,它能夠透過Deep Link和CPU中的核芯顯示卡協同工作,透過超級編碼、XMX引擎以及帶有專門AI加速、寬編解碼器支援的Xe媒體引擎來提升轉碼效能,進而減少使用者等待時間,同時還可以利用英特爾平臺上的多個計算引擎和 AI加速器來加速內容創作。如果從價格來看的話,intel Arc A580生產力屬性還不錯,不過有個前提就是你需要搭配具有整合顯示卡的第12代及以上規格的英特爾酷睿處理器使用。
從以上的體驗來看,intel Arc A580 顯示卡在遊戲方面的定位還是主打1080P高畫質,當然一些遊戲也能在1440P下開啟高畫質,而且對於那些支援XeSS的遊戲來說,幀率、畫質等還可以得到進一步提升,同時Intel Xe HPG微架構設計也適合那些預算有限又對影片創作方面有需求的使用者。
就目前的顯示卡市場來看,intel Arc A580是被各種閹割的6GB視訊記憶體RTX3050系列顯示卡的最大對手,效能更強而且價格更有優勢,兼顧遊戲效能和創作方面的特點,加上支援XeSS遊戲的增多以及顯示卡驅動的不斷最佳化升級,使得intel Arc A580也成為了一些人口中的也是一些人口中的“甜品級顯示卡”,在1.5K價位內的顯示卡市場比較有競爭力。
至於可以最佳化提升的部分,一是要聯合更多的遊戲廠家來推出支援XeSS的遊戲,不斷更新遊戲庫;二是我感覺仍舊是顯示卡驅動方面,進一步提升穩定性和相容性,同時在功能上加入顯示卡自動超頻的功能,能夠根據整機硬體配置來提升核心頻率和供電,降低使用者手動超頻的難度。另外我認為可以考慮為顯示卡加入RGB燈光設計,比如為intel Arc和INDEX加入RGB燈光,同時支援主流主機板品牌的燈光同步功能。
最後附上搭配測試主機的核心硬體配置。
CPU為牙膏廠i7-13700K,i7-13700K由8個P核、8個E核組成,共計16核24執行緒,搭載英特爾770核顯,其中P核睿頻最高可達5.4GHz,E核睿頻可達4.2GHz,同時具備30MB L3快取和24MB L2快取。
主機板搭配的是白色主機板七彩虹iGame Z790 D5 FLOW,採用了特色的寒霜散熱裝甲+全覆蓋式冷凝片強化散熱+全覆蓋流螢幻彩ARGB護甲設計,確保了良好散熱效能的同時也改善並提升了主機板的燈光效果。
作為面向intel 14代酷睿處理器的高階系列主機板,iGame Z790 D5 FLOW採用了18+1+1相強化供電、高負載仍能保持低溫的90A旗艦級Dr.Mos以及片式聚合物鉭電容設計,加上使用8層2盎司的高電氣性PCB,可以為高階CPU i9-14900K超頻提供穩定強大的供電效能。iGame Z790 D5 FLOW為24PIN主機板供電介面和8PIN+8PIN CPU供電介面均採用了高導通低損耗的強化端子設計,確保充足穩定的電源輸入的同時也降低發熱問題。
記憶體方面,七彩虹iGame Z790 D5 FLOW為了提升記憶體條超頻效能而採用了 提升訊號傳輸效能的強化SMT工藝和解鎖更高電壓的HIGH-V電壓增強模式。主流常見的四條DDR5記憶體插槽設計,支援XMP 3.0,最大支援記憶體容量192GB,實測記憶體可超頻至8200MHz以上。
除了標配USB 3.2 Gen 2x2 Type-C介面, iGame Z790 D5 FLOW後置I/O介面還包含了4個USB 2.0介面、2個USB 3.2 Gen 1 Type-A介面(5Gbps)、3個USB 3.2 Gen 2 Type-A介面(10Gbps)、1個DP 1.2介面(最高支援4K/60Hz解析度)、1個HDMI 2.0介面(最高支援4K/60Hz解析度)、1個2.5G網路介面、2個Wi-Fi 6E天線介面、5個音訊介面(音訊輸入/音訊輸出/麥克風)、1個光纖音訊輸出介面、1個BIOS更新按鍵、1個清除CMOS按鍵,此外iGame Z790 D5 FLOW採用的是RTL8125BG 2.5Gbit網絡卡和AX211 WiFi 6E無線網絡卡。
記憶體選擇了海力士A-die、時序CL34的阿斯加特博拉琪32GB(16GB*2)套裝DDR5 6800,同時支援AMD、intel雙平臺以及提供了終身質保服務。阿斯加特博拉琪DDR5 6800在外觀設計方面的亮點就是鏡面設計和燈光帶設計,內建8個獨立燈光控制區域,同時採用了1.8mm加厚鋁合金散熱馬甲設計來確保良好的散熱效能。
散熱器為鑫谷崑崙II 360 ARGB水冷,官方宣傳是最高可以提供320W功耗的散熱能力。設計上的亮點有兩個,一是採用了一體式整合風扇設計,準確來講是將風扇嵌入到了冷排裡面,免去了手動安裝風扇的麻煩,而且三個風扇共用一個介面來實現供電、調節轉速、調節燈光等功能,降低了理線難度。冷排風扇採用FDB流體動壓軸承設計來降低噪音,風量最大可以達到78CFM,風扇轉速範圍為800-2000RPM。
相比於一代的鑫谷崑崙360 ARGB水冷,鑫谷崑崙II 360 ARGB水冷最直觀的變化就是冷頭加入了2.1英寸LCD屏設計,而且這個LCD屏內建重力感應元件來實現自動旋轉畫面的功能,不用擔心冷頭安裝時的位置朝向問題。LCD顯示屏解析度高達480*480,畫素密度點達到了323,畫面清晰度很高,可搭配官方軟體來自定義顯示畫面,而且是支援影片播放功能。LCD顯示屏可以實時監控硬體資料,比如CPU溫度/頻率/電壓/功耗/風扇轉速。
電源採用的是鑫谷崑崙MU-1000G冰山版,屬於鑫谷高階電源系列,配色也是有黑白兩款可選。崑崙MU-1000G冰山版是一款80PLUS金牌認證的白色款ATX3.0電源,售後方面提供了10年質保服務。鑫谷崑崙MU-1000G冰山版採用了DC-DC純血架構的全橋式LLC Pro設計,內部採用了全日系固態/電解電容設計,具備穩定耐用、省電等特性,同時也確保了電源在長時間使用下的效能穩定性。鑫谷崑崙MU-1000G冰山版額定功率為1000瓦,在230V測試電網環境中實測半載效率高達93.01%,已經超越白金效能,加上又是ATX3.0電源,搭配RTX4080顯示卡是綽綽有餘。
鑫谷崑崙MU-1000G冰山版內建一顆135毫米FDB軸承風扇,支援i-Stop智慧啟停技術,底部在傳統金屬網的基礎上又加入了一層蜂巢網狀的金屬網,中央位置印有崑崙字樣,應該是為了提升辨識度以及區分自家其他系列電源。
鑫谷崑崙MU-1000G冰山版模組口分為上中下三排,第一排是PCIe供電介面+主機板供電介面,第二排是標準12+4PIN介面(PCIe5.0)+CPU供電介面+IDE/SATA供電介面,第三排是PCIe供電介面+ CPU供電介面+IDE/SATA供電介面。
實體按鍵包括獨立電源開關和i-Stop開關鍵,i-Stop智慧啟停技術默認出廠設定為關閉模式,如果想要體驗0噪音,那麼可以手動將開關從Normal打到i-Stop即可。
值得一提的是原裝電源線都是採用了白色定製柔軟壓紋線,走線更加輕鬆,也能節省機箱空間,最重要一點是看起來更加美觀。
機箱則是雙側透的安鈦克C8海景房機箱,這款海景房機箱有標準版和ARGB版之分,標準版不帶風扇,而ARGB版會帶3個風扇,分別是底部2個16釐米ARGB PWM 反向風扇以及後方1個14釐米的ARGB PWM風扇,當然價格也會相應有所提升。我選擇的這款是安鈦克C8海景房標準版。安鈦克C8海景房屬於最新的Constellation星座系列,這個系列的特點就是透過最佳化五金造型、五金強度以及更實用的走線和整線設計來進一步提升相容性以及散熱效能,在實現更大面積的燈光設計同時也支援多方位360水冷安裝。
安鈦克C8海景房設計上的亮點有以下幾個,
一是頂部除了支援安裝360水冷外,左側風扇/冷排安裝位的內壁到機箱邊緣(內)的深度為5.6釐米,右側主機板內壁到機箱邊緣(內)的深度為9.3釐米,可見背部有更大的空間來方便線材規整。前側和左側鋼化玻璃面板厚度均為主流的4毫米,左右兩側面板均採用了免工具拆裝側板設計,更加方便拆裝,而且左側的鋼化玻璃面板採用了無鑽孔設計。
二是安鈦克C8海景房底部取消了電源倉設計以及硬碟架設計,變為了風扇安裝位或是水冷安裝位,支援360水冷安裝,也支援3個14釐米或是2個160釐米風扇安裝,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底部預設不支援安裝12釐米風扇,需要安裝配件包裡面的風扇轉接架。。
三是電源倉和硬碟架則是設計在了背部側面的位置,位於主機板安裝位下方,方型硬碟架上方那個帶灰色橡膠墊的金屬板就是電源安裝位,方型硬碟架支援2塊3.5英寸HDD硬碟安裝但不支援2.5英寸硬碟安裝,此外在頂部和底部設計有2個支援2.5英寸硬碟的快拆板。
在內部的設計上,安鈦克C8海景房支援的主機板規格為E-ATX,CPU散熱器的限高是175毫米,可容納的顯示卡長度為440毫米,電源長度為210毫米。安鈦克C8海景房在內壁上下方和右側各自提供了2個開孔,每個開孔都自帶橡膠圈,三個不同位置總共6個開孔更加方便玩家走線。
以上就是此次的體驗內容,感謝各位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