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診器,方向盤,一供銷,二糧站,最苦銀行和郵電!”
在現代社會中,人們更加傾向於報考公務員,尋找一份長期穩定的“鐵飯碗”工作,然而,早在30年前,我國社會上就有類似公務員的“鐵飯碗”工作了。
但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工作基本都已經消失在人們的事業當中,瞭解或者幹過的人,現在都已經老了。
電影放映員
在80年代和90年代之間,那時候家家戶戶沒有電視機和手機,人們為了瞭解外面的世界,就只能透過看電影或者收音機來了解。
記得那個時候,只要一聽說要放電影,家家戶戶都會提前佔據最佳的觀影位,雖然只是露天的電影,但是觀看者不需要買票,就可隨意的進場觀看。
記得那時候放電影,都是鄉里面統一安排的,每個村在一年內可以享受多次的電影放映,而具體的放映時間,也是根據附近幾個村莊輪流安排的。
記得小時候,只要一聽說有放電影的訊息,我就會和小夥伴們成群結隊趕赴幾公里,甚至十多公里以外觀看。
以前的電影都是膠片的方式製成,所以就需要一個專業的放映員來進行播放,可以說這份工作也是個“美差”,因為他的工資較高,而且因為要前往各個村莊,所以對他的補貼也是十分可觀的。
最為主要的是,這份工作能受人尊敬,畢竟來看電影的人們都是想好好看電影的,而電影放映員則掌握著電影播放的進度,所以無論是村民還是村長都不敢輕易的惹他們生氣。
等到放映員在泥地裡插上兩根竹竿或者是小樹竿,再在竹或樹杆的頂部繫上一塊白色幕布,然後在曬穀場中找好位置,擺上機器,除錯好,便可開始了。這個時候,露天電影也成為了男女之間互相見面或者談物件的好場所以及好藉口了。
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紅日》 《難忘的戰鬥》 《地道戰》 《英雄兒女》 《今天我休息》《林海雪原》 《海鷹》 《東方紅》等經典老電影。
但是隨著現在電子產品的發達,人們逐漸擁有了手機和專門的電影院,這種職業也漸漸的被淡忘了。
司機
在八十年代,汽車大多數都是機關單位所擁有的,就連在馬路上都很難看到汽車的身影,所以那個時候,誰能擁有一個持著駕照、擁有駕駛技術的司機,是多麼的風光。
當然不僅是風光,就連待遇也是十分不錯的,因為當時的工資體系是按照八級工資制來劃分的,而且司機在當時的社會中更是被華北為最高級別的六級制度,這也就意味著他們的工資上限約為600多元人民幣,而且還可以透過外部勞動獲得額外收入。
如果是給私人司機的話,那更為厲害,因為能僱起私人司機的一般都是有權有勢的人物,而且司機跟隨著他工作,也是大有所為,隨著開闊的人脈變廣,司機也成為了當時惹不起的“社會大佬”。
但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家家戶戶都有了屬於自己的小轎車,而且出遠門的話還有飛機、火車、高鐵等代步工具,這也逐漸使司機的價值出現了下滑。
郵遞員
在那個年代裡,沒有快遞和網際網路,人們相互之間傳遞資訊就需要透過書信,這個時候就需要透過郵遞員來傳達資訊了。
那時候的郵遞員騎著一輛28大缸腳踏車到奔波,只為了能儘快將信件送到鄉親們的手中,如果遇到偏僻的山村,郵遞員們也只能透過雙腿來奔波送信。
雖然很辛苦,但是他們的職業是十分高尚的,俗話說的好:“兩國交戰,不斬來使”,由此可以看出他們的職業是多麼令人敬仰的,而且他們還是屬於國企職工,享受著國家與國家公務員同樣的福利,工資高還分配住房。
但是隨著現在時代的發展,人們有了手機等電子通訊裝置,而且相互之間也不用在書寫書信,這個時候郵遞員存在的意義也並不大了,不過隨著網路的發達,各個地方都建立起了相應的代理店,郵遞員們也逐漸變成了快遞小哥。
糧站
“民以食為天”,糧站作為一個基層的民生部門,主要就是承擔著收購農民交公糧的任務,而且這份工作不僅收入高,更是一個可以“挺直腰板”的工作。
在七八月份的時候,農民們都會把辛辛苦苦種出來的水稻、小麥收起來,用來支付公糧,而這也是糧站收購員最忙的時候。
他們主要負責的工作就是看守和管理,然後挨家挨戶稱上交的糧食,如果誰家要是敢得罪糧站的工作人員,等到你們家交糧的時候,他就會以有問題、有雜質、有水分等等為由不給你過秤,然後讓你來回的折騰。
別看他們要頂著烈日的陽光下進行工作,這個崗位仍然是人們追求的夢想,不過在2006年,人民代表大會的第19次會議廢除了農業稅制度,這個延續了兩千三百多年的規定才就此終結。
我記得小時候跟父親一起去交糧的時候,我感覺我家的要不別人家的還要好,但是到了他們的手中,仍然是不過關的,經過幾次的折騰,我的父親也只好向他們妥協,買了一包煙送給了人家。
供銷社
那個年代裡沒有超市,沒有便利店,人們想要買東西都需要到供銷社裡購買,雖然那裡的東西十分多樣化,但由於物資匱乏的原因,很多東西都需要憑票購買,但還是會出現買個東西還要求別人賣的現象。
哪像現在,我們買個東西都是看服務的,你如果態度不好的話,我就不來你們家購買了,不過現在想想之前的供銷社工作人員神奇的樣子,我就感覺十分生氣。
好在隨著時代的發展,供銷社基本都被個人經營給替代了,而且曾經的供銷社人員,也逐漸的面臨下崗的危機。
公社食品站的“殺豬匠”
在以前的農村地區,家家戶戶基本都會養上幾頭豬,等到過年的時候進行宰殺,畢竟那個時候想買個肉還需要憑藉肉票進行購買,而且每天也不能保證有相應的量,這樣一來不僅滿足了自家的需求,而且還可以將剩下的豬肉賣掉,從而獲取相應的報酬。
但是自己又不會殺豬,所以就產生了一個“殺豬匠”的職位,而且這個還不是隨便一個人就可以完成的,他需要達到一定的標準,不僅可以拿到更高的工資,還可以有吃不完的豬肉。
可惜的是,很多殺豬匠都“不長命”,因為作息飲食不健康,殺豬匠每天都吃豬肉,很少有新鮮蔬菜水果的攝入,再加上豬的身上含有高脂肪與高膽固醇,這就會增加殺豬匠的心腦血管器官出現負擔。
在加上休息時間紊亂,睡眠不足,而且長時間的抽菸喝酒,最為主要的是當時並沒有良好的醫療健康保障,所以很多殺豬匠都會出現“不長命”的現象。
鄉村醫生
選擇這個職業的人,一般都是來自農村,他們很多都是因為親身經歷了農村醫療資源的匱乏,因此才選擇了選擇醫學,並且以自己的能力回到農村,為鄉親們提供醫療幫助。
那個時候的醫生也被稱為“赤腳醫生”,因為交通不便,生活艱苦,他們常常要揹著藥箱,走幾十公里的山路,為病人上門服務,哪怕是夜晚,他們都要出門為客人治病。
而且因為很多家庭條件的原因,他們往往在收取費用的時候都是酌情收費,更是有時候會出現虧本的狀況,這正是他們工作的態度,他們不畏艱難,不怕辛苦,就是為了給鄉親們做一些實事。
隨著現在時代的發展,各種醫療裝置也樣樣俱全,而且我們每個地方都有專門的醫院,人們在看病的時候就可以直接前往,而且相應的資質也挺高了,所以鄉村醫生也逐漸變少了。
播音員
在那個沒有網際網路的時代,人們想了解外界的資訊,主要就是透過廣播的方式,但是這就需要有一批播音員的存在了,他們不僅要有標準的普通話發音,而且還需要具備識字能力,以及動聽的嗓音。
這個時候,播音員們就根據相關的資訊來進行播報,讓人們更好的瞭解天氣、政策等相關資訊,隨著很多單位都設立了自己的廣播站,也大量的增加了播音員。
因為這份工作屬於國家事業單位,所以從事這份工作的人員工作也是十分穩定的,而且收入和待遇也是十分可觀的。
記得小時候,我總是喜歡抱著收音機尋聽外界的聲音,聽著外界的事情,彷彿一切都是十分美好的,但隨著現在電視以及手機的普及,這份行業也漸漸變成了普遍職業。
而且到了現在,這份工作也成為了一份普通的工作,但是之前美好的回憶,終究會停留在我的腦海中。